close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14個月寶寶的潛能開發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詞彙發音還不準


  這個月齡的寶寶,基本上能理解10100個詞彙,有50%的寶寶能理解近200個詞彙,但常常不能準確發音。媽媽不要急,這是寶寶在語言學習階段出現的正常現像。如果寶寶把姥姥叫成襖襖,那是因為寶寶還不能準確地發捲舌音、寶寶開始使用詞彙表達願望,當他想喝果汁時,會衝著媽媽說果汁,他的完整意思是媽媽,我要喝果汁。寶寶常用身體語言和媽媽交流,當寶寶要媽媽抱抱時,可能只是把兩個胳膊舉起來,並仰頭望著媽媽,眼裡充滿著期望,寶寶完整的意思是媽媽,我累了,走不動了,抱抱我吧


  單詞學習高峰期


  1歲以後的寶寶進入語言學習高峰期,一天可以學習約20個單字。所以,如果寶寶今天突然說出一連串的,你從來沒聽過的詞句,並不是件離奇的事。媽媽是否注意到,寶寶說出的語句,並不是在重復你們的,寶寶把聽到的語句進行了整合加工,最後變成自己的語句說出來。寶寶幾乎可以聽懂媽媽所有的話,媽媽不需要再用兒語和寶寶說話,把寶寶當作什麼都能聽懂的寶寶,用正式的語言和寶寶交流,寶寶會進步更快。


   語言含義越來越清晰


  一天晚上,進進突然坐起來,聲音清脆、語音清晰地說:奶奶撒尿。我住在另一間臥室裡,聽得很清楚。進進在叫奶奶,她要撒尿。奶奶急忙讓進進坐在尿盆上,進進小便後,很快就又入睡了。這個月齡的寶寶幾乎沒有了無意識的發音,寶寶的語言含義越來越清晰了。餓了,會清晰地說;需要幫助時,會清晰地叫媽媽。


  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在延長


  語言與寶寶的注意力有著密切的聯繫,可以說,寶寶語言的發展有助於提高寶寶的注意力。媽媽可能發現,寶寶很難靜下來,幾乎是一刻也不能停歇。寶寶集中注意力時間很短暫,但語言可以增強寶寶的注意力。如果媽媽講有趣的故事,可以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達56分鐘。一般來講,1歲半的寶寶可集中注意力達58分鐘,2歲左右可集中注意力達1012分鐘,2歲半左右可集中注意力達1020分鐘。媽媽可以嘗試一下,什麼能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最長。給寶寶講故事,能使寶寶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最長。這就是語言的魅力。


  對周圍人的對話產生興趣


  1歲以後的寶寶,對周圍人的對話開始發生興趣。父母對話或周圍小朋友對話時,寶寶會抬起頭,兩眼盯著說話人的嘴,興致勃勃地聆聽。遇到這種情形,父母不要打擾寶寶,也不要發問:寶寶在聽爸爸媽媽說話呢?都聽懂了嗎?這樣會讓寶寶尷尬或害羞。幼兒從小就有很強的自尊心,他不想讓父母知道他的小秘密。父母只管互相說下去,如果知道寶寶在聽你們的對話,你們盡量用簡單、準確、清晰的語言表達你們談話的內容。寶寶不會長時間聆聽你們的對話,很快他就會玩自己的去了。所以機會難得,當寶寶聚精會神地聽父母對話時,一定不要干預寶寶學習語言的過程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14個月寶寶的視覺行為及發展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愛看色彩斑斕的圖畫


  寶寶對色彩有著天生的喜愛,喜歡看色彩斑斕的圖畫,更喜歡看色彩鮮艷,且在不斷變化的畫面。媽媽可能發現,寶寶非常喜歡看電視中的廣告,興趣程度甚至超過了幼兒節目。因為電視廣告不但色彩鮮艷,而且畫面變化多,速度快。這麼大的寶寶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,面對緩慢,變化少的畫面,寶寶很快會失去興趣,且容易感到疲倦。


  過早接觸電視、電腦有害


  不斷變化的畫面容易導致寶寶眼肌疲勞。過多的色彩,過快的變換,不利於寶寶的視覺發育。如果長時間看這樣的畫面,會影響寶寶的視覺發育。建議不要讓這麼大的寶寶每天都看電視,不要把看電視養成一種習慣,整天都開著電視是不好的習慣。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,一次看電視的時間不要超過10分鐘,每天看電視總的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,每周看電視兩三次足矣。在電腦上看動畫片、聽故事、做游戲等,比看電視更需要視力,這麼大的寶寶,眼肌和視神經以及眼底正處在發育期,長時間集中視力,會影響視力發育。所以,盡量不要看電腦。如果看電腦,應比看電視的時間還要短。


  主動追逐物體


  寶寶會主動追隨感興趣的物體,並常常伸出小手,張開手指或向物體存在的方向揮動手臂。當寶寶看到一只小狗時,立即被小狗吸引,小狗跑到哪裡,寶寶的視線就追隨到哪裡,直到看不見或失去興趣為止。寶寶還常常會伸出小手,試圖想夠到或觸摸到小狗,也會向小狗揮動手臂,試圖和小狗進行交流,嘴裡還會發出啊、啊的聲音,這表示他對眼前的事物感興趣。當寶寶能夠用口語表達他的意思時,寶寶可能就不再使用上述的身體語言了,而是直接說我要小狗陪我玩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14個月寶寶扮演角色豐富想像力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挑戰認知能力


  16個月年齡的寶寶,大約能夠認出10種以上的常見物品,並能說出其名稱。當寶寶看不到這些物品時,也能想像出這些物品的樣子。例如,當向寶寶詢問某種不在他眼前的物品時,寶寶會拉著媽媽找到這個物品,並指給你看。這就是寶寶對客觀事物從表像到抽像的認知能力。寶寶的認知能力是一點點積攢起來的,可以利用猜一猜的游戲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。把放有兩個蘋果的盤子端給寶寶看,拿走一只蘋果,放在你的身後或衣兜裡,讓寶寶猜一猜,那個蘋果哪裡去了,盤子裡怎麼剩一個蘋果了。如果寶寶對這個游戲不感興趣,說明寶寶對這個現像已經認知了,再換比這復雜的游戲。


  扮演角色


  在角色扮演中,寶寶想像力可能出現一次飛躍。例如他會模仿媽媽給他餵水的過程,用杯子或奶瓶給玩具娃娃餵水。寶寶會把自己喜愛的動物玩具或小布娃娃放在他的小車裡,推著小娃娃散步,這就是寶寶想像力的跳躍。寶寶把物體和事件在腦海中聯繫起來,上面的情形就是寶寶對媽媽把他放在童車中推著散步的聯想。寶寶還會把他的小手套套在布娃娃的腳上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14個月-接受寶寶的不良情緒反應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對限制的反應


  16個月齡的寶寶,不會老老實實地聽從媽媽召喚,對媽媽的某些限制,可能開始出現強烈的反抗情緒。寶寶正玩得興致勃勃,媽媽叫他過來吃飯,他可能會無動於衷。如果媽媽硬是把他抱到吃飯的桌椅上,寶寶可能會大叫,或掙扎著挺直身子,或乾脆再次回到遊戲現場,拒絕吃飯。在今後的日子裡,類似這樣的衝突可能少不了。還有洗臉、洗澡、穿衣、把尿、把屎……媽媽的將來時都可能與寶寶的現在時發生衝突。媽媽應該怎麼辦?轉移寶寶的興趣點是比較好的方法,媽媽可借助寶寶的興趣點,把寶寶不感興趣的事情包裝一下。比如寶寶不愛洗臉,媽媽可以通過告訴寶寶他喜歡的小娃娃臉髒了,要給它洗臉了,讓寶寶給小娃娃洗臉,媽媽就可以順便給寶寶把臉洗了。按時睡覺是寶寶不感興趣的事情,但睡覺前講故事卻是寶寶感興趣的,所以為了聽故事寶寶就可能會催著媽媽上床睡覺。


  區分寶寶扔東西與摔東西


  這個月齡的寶寶,開始喜歡扔東西,尤其是坐在帶圍欄的床上,或坐在兒童椅上,非常喜歡把手裡的東西扔到地上。不但喜歡把東西扔到地上,還希望父母把他扔掉的東西再遞給他,然後他再扔。如果父母不願意和寶寶玩這樣的遊戲,或沒有時間和寶寶玩,從一開始就不要拾起寶寶扔到地上的玩具,再遞給寶寶。如果父母這麼做了,寶寶就會非常迷戀這樣的遊戲,他會樂此不疲地和父母玩上一兩個小時。如果父母不能滿足寶寶的要求,寶寶就會以哭喊表示抗議。這個月齡的寶寶,可能會因為生氣,把手裡的東西摔在地上。這種摔東西和上面說的扔東西是兩個概念。一個是玩耍,一個是生氣。幼兒生氣最常見的原因,是語言運用能力的局限性與已經萌生了的自我意識之間的矛盾,如果父母不能明白他要表達的意思,他就會異常生氣或沮喪,可能會以摔東西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。遇到這種情形,父母不要責備,也不要去哄,更不要把寶寶摔在地上的物品馬上拾起來。父母需要做的是,走到寶寶身邊,蹲下來,和藹而友善地看著寶寶,問一句:寶寶生氣了?讓媽媽猜一猜,寶寶為什麼生氣?寶寶會意識到自己摔東西是不對的,他會從媽媽的寬容中得到安慰。如果媽媽斥責寶寶,寶寶不僅不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對,還會感到委屈,自尊心受到傷害。


  高價玩具、低價玩具、無價玩具


  對於這麼大的寶寶來說,對玩具的興趣不取決於玩具價格的高低。幾百元的玩具和一分錢不值的小木棍沒有什麼差別。相比較而言,寶寶更喜歡日常用具,而不是漂亮的玩具。一個小飯勺、一個小飯盆、一個小空瓶子、一只小牙刷、一根小棍、一棵小草、一張小紙片、一個小紙杯、一個小瓶蓋……都能引起寶寶極大的興趣。


  接受寶寶的情緒


  寶寶表現出負面情緒時,父母首先要接受下來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接受下來了,寶寶負面情緒中的正面意義就大起來了。當你把寶寶抱到床上睡覺而寶寶掙扎著不上床,或大喊大鬧時,媽媽說:我知道你現在非常想玩遊戲,但現在是睡覺時間,必須睡覺,明天我們再接著玩。採取這種先接受、後否定的方式不但使寶寶的負面情緒得到舒緩,還能夠讓寶寶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,獲取正面的意義。


  父母應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


  父母常常把寶寶看成不懂世事的小迷糊蛋,所以很少向寶寶述說自己的感受,也就是說父母不和寶寶交心。因此,寶寶也不會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感受。長此下去,父母與寶寶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難。當寶寶的無理要求惹你生氣時,你要明確告訴寶寶你此時此刻的心情:媽媽現在心裡很難受,你先自己玩一會,媽媽需要安靜,讓心情好起來。或許寶寶不能理解媽媽的感受,但並不影響你表達真實的感受,至少讓寶寶知道你現在正生氣呢。


  幫助寶寶認識自己的感受


  寶寶開心地笑時,媽媽告訴寶寶:看著寶寶開心地笑,媽媽也很開心,看寶寶笑得多麼開心,寶寶真是個招人喜愛的寶寶。寶寶發脾氣時,媽媽告訴寶寶,看著寶寶耍脾氣的樣子,媽媽也不開心了,發脾氣會傷害身體,生氣的寶寶看起來不漂亮。感受是與生俱來的,但對感受的理解和認識不是天生的。父母對寶寶的感受及時準確地解讀,能夠幫助寶寶認識到,自己的感受會對周圍人的情緒造成影響。


  幫助寶寶放棄要脅


  當寶寶用耍脾氣索要某些東西時,父母應該明確地告訴寶寶:通過耍脾氣得不到任何東西。當寶寶用哭鬧表示自己的要求時,父母應態度堅決地告訴寶寶:不要用哭鬧的方式提出你的要求面對寶寶的某些情緒,父母永遠是幫助第一、教育第二;理解第一、教導第二。從正面闡述你的意見和認識,不要打擊寶寶。不要對寶寶說,你是個不聽話的寶寶”“你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”“你不改正,媽媽就不答應。這樣會傷害寶寶的自尊心,也會讓寶寶感到媽媽不再愛他了,動搖了媽媽愛他的信念,寶寶沒了安全感。這樣的結果會使寶寶的情感發展受到阻礙。


  隨時回到懷裡


  寶寶可以離開媽媽的視野,獨自玩耍一陣子了。但寶寶心裡一定明白:當他需要保護時,媽媽會隨時趕到他的身邊,他也隨時可以回到懷裡。讓寶寶知道你隨時會出現在他的視野裡,他隨時可以回到你的身邊,會增強寶寶的安全感,解除寶寶探索新事物的後顧之憂。


  化解陌生感


  寶寶遇到陌生人,或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,可能會表現出害怕的神情。寶寶或藏在媽媽身後,或把頭埋到媽媽懷裡,或躲到媽媽腋下。這時,媽媽可不要這樣對人說:我們寶寶膽子小,見到陌生人就這樣,等等。媽媽要給寶寶充分的時間,讓寶寶逐漸熟悉周圍的環境,熟悉他從來沒有見過的陌生人,慢慢減弱寶寶的陌生感,平服寶寶害怕的心理。媽媽最恰當的做法是自然愉快地和寶寶的陌生人打招呼,媽媽和陌生人談笑風生,會讓寶寶很快放鬆緊張的神經。媽媽過去拉小朋友的手,友好地和小朋友打招呼,會更快地讓寶寶接受陌生的小朋友。如果媽媽用語言說:寶寶過來,看看小弟弟多可愛,叫小弟弟,和小弟弟握握手,親親小弟弟。那效果就差遠了,因為媽媽並沒有和小弟弟親熱,寶寶看到的還是陌生


  溝通不是自然就會的


  爸爸媽媽能和寶寶建立良好的溝通,是做父母的巨大成功。許多父母認為,和寶寶的溝通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不需要學習;還有人認為,寶寶太小,說也不懂,長大再說。事實上,寶寶再小,也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個體。溝通可以消除隔閡、增進理解、聯絡情感,共享生活帶來的快樂。溝通需要學習,對有父道尊嚴思想的爸爸來說,更要學習平等溝通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