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4個月-16個月寶寶的體格發育特征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體重、身高、頭圍、前囟


  體重變化不大


  和上個月相比,體重沒有顯著的增加。寶寶從1歲到2歲,在整個一年中,體重總的增長也就是在2公斤左右,平均到每個月,很難秤量出寶寶體重的變化。寶寶體重變化與寶寶飲食有著很密切的關系,應該先從飲食方面尋找原因,如飲食量不足,飲食結構不合理等;其次,才考慮是否有消耗性疾病,消化功能是否正常,是否有胃腸道吸收不良等。這些原因都需要醫生尋找。


  身高穩步增長


  寶寶的身高會持續穩步增長,但速度不是很快。在12歲這一年裡,身高可增長5公分左右。平均到每個月,幾乎測量不出上個月與這個月的差別。愛活動,食慾好,營養均衡,父母比較高的寶寶,一年可增長78公分。幼兒的身高受很多因素影響,如遺傳、營養、運動、睡眠、性別、種族、地域等等,每個寶寶還存在著個體差異。隨著寶寶月齡的增加,身高的差異性會越來越明顯。所以,不要和周圍其他寶寶比身高,也不要因為寶寶身高偏低,就認為是餵養問題,拼命餵寶寶,結果使得寶寶積食,甚至厭食。


  頭圍與胸圍的有趣數字


  這個月寶寶頭圍與上個月沒有明顯的差異。在12歲裡,寶寶頭圍可增長1公分左右,平均到每個月,幾乎可忽略不計了。從外觀上看,基本上看不到寶寶的頭圍在增大,反倒是隨著寶寶身高的增長,胸廓的增加,頭圍越發顯得小了。


  頭圍與胸圍有一定的比例關系。一般寶寶剛出生時,頭圍要比胸圍大,通常大2公分左右;1歲時,頭圍和胸圍就旗鼓相當了;到了幼兒期,頭圍就比胸圍小,小的數值恰好是寶寶的實足年齡。如寶寶2歲時,頭圍比胸圍小2公分;3歲時,頭圍比胸圍小3公分。


  上面的數據是大多數寶寶的標準,但也存在著個體差異。有的寶寶胸圍比較寬,有的寶寶頭圍比較大,所以,比例就會有所變化。值得注意的是:現在的寶寶活動量比較小,戶外活動時間比較短,運動量不足,肺臟儲備能力差,胸廓發育不是很好,胸圍不但不比頭圍大,甚至還比頭圍小。寶寶運動量大,胸圍大,是寶寶健壯的標誌。


  不能以囟門是否閉合判斷是否缺鈣


  通常情況下,寶寶前囟在1歲半左右閉合,有的可延遲到2歲以後才完全閉合,也有的早在1歲左右就閉合了,這些都是正常的。每次做常規檢查時,如果醫生說一句:寶寶的囟門可夠小的;或說一句:寶寶的囟門怎麼還這麼大呀,媽媽就會非常著急。其實,寶寶囟門的大小存在著個體差異,並不是所有寶寶的囟門都是2公分×2公分,也不是所有的寶寶囟門都在1歲半閉合,沒有一項發育指標是這樣標準的。同時,囟門大小的判斷還要考慮頭圍大小的因素。


  囟門的大小、閉合的早晚到底與缺鈣有多大關係?通過頭圍和囟門的大小,就能判斷寶寶是否缺鈣嗎?顯然不能根據頭圍和囟門大小、囟門閉合早晚來診斷寶寶是否缺鈣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14個月-詮釋16個月寶寶的體能發展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運動能力由近及遠


  寶寶的運動能力是由近及遠的,先是大肌肉、大關節,然後是小肌肉、小關節。前幾個月,寶寶伸手夠物,最先是通過肩關節的運動,移動整個手臂,然後通過肘關節運動,可以分別移動上臂和前臂。到了這個月,寶寶會運動腕關節了,這就使得寶寶不但能通過手腕活動把手伸到容器中取東西,還能夠運用手腕的運動,查看物體的每個表面。手腕的運動能力使得寶寶能夠用勺子舀起碗裡的飯,並送到嘴邊。寶寶的大肌肉力量和協調能力不斷進步,現在會在平地推童車或帶輪子的玩具了。寶寶能夠推著帶輪子的玩具往前走,但可能還不會拉著往前走。


  走路時停下來


  15個月的寶寶或許能在走路時停下來,然後重新出發到達目的地。剛剛開始獨立走路的寶寶會用他獨特的蹣跚學步姿勢行走:兩條腿叉開,兩腳之間的距離比較遠, 兩只胳膊高高舉起,兩只小手張著,顫顫巍巍地向前走,看起來像是要往前跑。這個月齡的寶寶還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,也不能控制行進的速度,似乎只是靠著慣性往前


  彎腰撿東西時摔倒


  到了16個月,寶寶可能會彎腰撿東西,而且不再摔倒了。但可能會在站起來的那一瞬間突然仰面朝天摔倒,最讓父母心疼的是寶寶的後腦勺被重重地摔到地板上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寶寶都能夠本能地在仰面摔倒的瞬間,努力把頭向上抬起,以免頭部受傷,這是寶寶潛意識下的自我保護能力。如果寶寶在彎腰撿東西時向前摔倒,因為有上肢的支撐,很少會嘴啃地把面部嗑破。但不管怎麼說,這個月齡的寶寶跌倒都是難免的,父母不要在寶寶跌倒時表現出緊張神情,更不能大聲驚呼。


  不再通過爬行移動身體


  當寶寶不再靠爬行移動身體時,也就不再隨便把東西放進嘴裡了,而是更喜歡將東西拿在手裡玩。如果看到另一件東西,就把手裡原有的東西扔掉,再去拿另一件東西,典型的熊瞎子掰玉米”(缺乏耐性)


  不服輸精神


  這麼大的寶寶,正是不服輸的年齡,越不會做的,越是要做;做不成的,不會輕易放棄,對爸爸媽媽的阻止開始反抗。父母應該鼓勵寶寶這種不服輸的精神,給寶寶以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。比如寶寶自己繫紐扣,但怎麼也繫不上,媽媽可以邊幫助繫,邊教寶寶如何繫;如果寶寶不希望媽媽幫助,一定要自己完成,媽媽應該支持,用語言告訴寶寶正確的繫紐扣方法。這樣,不但能讓寶寶盡快地學會繫紐扣,還能增強寶寶的自信心。


  寶寶成為大力士


  寶寶喜歡拿比他身體還大的東西,這也是寶寶不服輸的表現之一。但媽媽要注意,盡量不要讓寶寶拿過重的東西,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,骨骼和肌肉還沒有發育完善,過重的東西會影響骨骼發育,也可能會導致軟組織拉傷。


  喜歡自己洗臉


  媽媽的手再輕再柔,寶寶也不喜歡媽媽為他洗臉。寶寶為什麼不願意別人為他洗臉呢?只有寶寶自己最清楚,因為讓別人洗臉,會感覺不舒服。讓別人為你洗一次臉,你就知道寶寶為什麼不願意媽媽給他洗臉了。寶寶願意自己洗臉,不僅僅是因為不願意讓媽媽為他洗臉,而是要自己長本事


  手腳並用完成一件事


  人的手高度發達起來,腳就只用來走路了,這樣的分工使得手和腳有了明顯的差異,支配雙手的大腦區域幾乎占據了整個前額部大腦,而支配雙腳的大腦區域,還不足它的十分之一。寶寶出生後,如果一直不使用雙手,則支配雙手的大腦區域不但不能發達起來,還會逐漸萎縮。隨著寶寶長大,開始手腳並用來完成一件事了。比如,用手扔毽子,然後用腳把毽子踢起來;用一根繩子拴一個小球,寶寶用手拉著繩子,用腳踢小球。這些動作都是手腳配合的運動。不但要手腳配合,還需要眼睛的配合,這對寶寶的體能和智能發育都有好處。


  走路姿勢不是問題


  寶寶開始學習走路時,會出現各種各樣媽媽認為不正常的姿勢,如走路時腳尖朝裡,腳尖朝外撇,外八字等。事實上,媽媽認為不正常的情況,有很多都是正常的。寶寶從躺著、翻身、支撐起上身、會坐、會爬,到能站起來邁步行走,這一系列發育過程,僅僅經歷了十幾個月的時間,已經是個奇蹟了。寶寶不可能剛一學習走路,就能像成人一樣兩腿筆直地行走。如果寶寶走路姿勢嚴重異常,比如走路時身體側歪,一肩高一肩低等,可能有病理問題,應去看醫生。


  摔跤不是能力倒退的表現


  上個月走得好好的,從這個月起卻總是摔跤,好像能力倒退了。寶寶剛剛學會走,就總想往前跑,結果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:原來不常摔跤的寶寶,變得容易摔跤了。其實,這是寶寶能力進步的表現。盡管父母沒有刻意去訓練寶寶跑,寶寶也受內在動力驅使而去嘗試。寶寶就是這樣不斷進步的,並不像我們成人那樣懼怕失敗。即使此時此刻因為不能完成某一項運動而生氣,甚至大哭大鬧,但過一會兒就會忘記,很快又投入到探索中去。寶寶需要來自父母的鼓勵,而不是代勞或嘮叨。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14個月-寶寶偶爾摔跤不是病

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
蹲下拾物


  這個月齡的寶寶,已經能蹲下了,體能發育快的,蹲下後還能把地上的東西拾起來,並起身行走。完成這個動作,需要小腦的平衡能力發展到一定水準,還需要肌肉、神經和脊椎運動能力的協調,以及肢體的運動能力。如果寶寶腿力不夠,試圖蹲下時就會摔倒。蹲下再起來,這個動作相當難,需要全身的協調動作。皮球是鍛煉寶寶蹲下、起來的好玩具,寶寶會把皮球拋出去,再追趕滾動的皮球,當皮球停止滾動時,寶寶會蹲下拾起皮球,繼續拋出追趕,寶寶非常喜歡這個游戲。


   往後退著走


  嬰兒練習爬的時候,先往後爬,然後才往前爬。寶寶練習行走,絕大多數都是先橫著走,然後是往前走,最後才是往後退著走。不管是先橫著走,還是先往前走,抑或是向後退著走,都是正常發育,父母不必為此擔心。


   試圖跑起來


  如果寶寶1歲左右已經會獨走,並且現在走得已經相當穩了,到了這個月齡可能會試圖跑起來。但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跑,並不預示著發育落後。寶寶剛剛試圖跑的時候,對身體控制得還不是很好,兩條腿配合得也不是很協調。所以,寶寶在試圖跑的這段時間裡,可能會有摔跤現像。這不能證明寶寶腿軟、缺鈣,寶寶在某一階段出現能力倒退現像,是生長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像,而非疾病表現。


   喜歡拉拉鏈、扣紐扣


  如果給寶寶穿拉鏈衣服,寶寶自己會把拉鏈拉開,把衣服脫掉。寶寶一旦有了這個能力,可能會不斷地拉來拉去的。如果媽媽不想讓寶寶這樣做,就把衣服換掉,而不是干預寶寶這麼做。媽媽對寶寶反覆做一件事要給予最大包容,這是寶寶學而時習之的體現。寶寶不但從中獲得了快樂,還提高了能力,掌握了技巧。


   認識鏡子裡熟悉的人


  認識鏡子裡熟悉的人,比認識鏡子裡的自己要容易得多,因為寶寶不但可以看到鏡子裡的人,還可以看到實際的人,所以,寶寶只要對這個人的顏面比較熟悉,就能夠一下子從鏡子裡認出這個人。但寶寶並不能意識到,哪個是鏡子裡的人,哪個是實際的人,在寶寶看來,鏡子裡的和在他面前的實際的人是一樣的。慢慢地,隨著寶寶理解能力的提高,寶寶開始知道鏡子裡的人他摸不到,也抓不到,不是真正的人,所以,寶寶不再用手去抓鏡子裡的人了。但寶寶還不能理解人為什麼會到鏡子裡去,更不理解鏡子的影像作用。所以,寶寶會試圖穿過鏡子找鏡子裡的人,寶寶認為這個人在鏡子裡,他要把鏡子翻過來,找出藏在鏡子裡的人。


   對小朋友開始表示親近


  對小朋友有親近感,但並不主動與小朋友在一起玩,仍然是你玩你的,我玩我的,可能會停下來看小朋友玩,但不會主動參與進去。隨著月齡的增加,寶寶開始逐漸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並慢慢地學會分享,這對寶寶的心理發育是很重要的,學會與人分享,是良好人際關係的開端。


  我的意識變得強烈起來


  從這個月齡的寶寶手裡要東西,不是件容易的事。但與前幾個月相比,寶寶不再會因為別人要他的東西而哭鬧,他會動腦筋,使得別人不再要他的東西。阿姨要哲哲手裡的蘋果,哲哲把蘋果拿得緊緊的對阿姨說:沒洗,髒。”“阿姨不怕髒。”“涼,肚肚痛。”“阿姨不怕肚肚痛。”“不給!哲哲把蘋果藏在身後,滿臉的嚴肅。見到這種情形,媽媽可能會說這寶寶小氣,不知道像誰,我和她爸爸都不這樣。這就是媽媽對寶寶的誤解了,寶寶不是小氣,而是擁有了我的意識。這是寶寶能力發展過程中的正常表現,媽媽是否發現,哲哲只對他自己手中的東西過於保護,如果阿姨吃果盤裡的蘋果,哲哲是不會干預的,也不會說出那些話來阻擋阿姨吃蘋果。


   能記住東西放在哪裡了


  嬰兒期,當媽媽把東西用布蓋上時,寶寶就不知道東西到哪裡去了,不能意識到東西雖然看不見了,但它是存在的,只不過是放在哪裡或被布蒙上了。現在,寶寶不但能夠意識到蒙在布下的東西是存在的,還知道放在其他地方的東西。如果媽媽讓寶寶把拖鞋拿來,寶寶就會到放拖鞋的地方把拖鞋拿給媽媽。如果媽媽放東西很有秩序,總是不斷地告訴寶寶什麼東西放到哪裡了,寶寶就能夠記住了,媽媽說把什麼東西拿來,只要媽媽告訴過寶寶東西所放的位置,寶寶也記憶過,就會很容易找到媽媽需要的東西。


   把東西放到指定的地方


  寶寶可以聽從媽媽的指揮,把東西放到媽媽指定的地方去,這可是不小的進步,寶寶開始建立方位感了。媽媽需要訓練寶寶的秩序感,比如鍋碗瓢盆要放在廚房中,椅子要放在桌子的旁邊,被子要放在床上,鞋子要放在鞋櫃裡等等。這種方位、秩序感的建立,是對寶寶能力很好的訓練和開發。


   開始任性


  常聽媽媽抱怨寶寶不如小的時候好帶了,不如小的時候乖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。如果你的寶寶越來越愛耍脾氣,這不是壞事,預示著寶寶的想法越來越多,思維開始活躍起來。寶寶已經不滿足只是吃飽穿暖,躺在媽媽的懷裡,睡在媽媽的身邊。如果你的寶寶開始磨人,不要煩惱,你需要做的是讓寶寶沒有時間磨你,找到寶寶喜歡的游戲,佔據寶寶空閒的時間,讓寶寶有玩不夠的游戲,看不夠的新奇事物,聽不厭的音樂、歌曲、故事。只要是寶寶喜歡的東西,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,拿給他好了。但貴重的、怕破壞的東西不要拿給寶寶。


   真正知道自己叫什麼


  媽媽無論做什麼都會稱呼寶寶的名字,如妞妞喝,妞妞吃,慢慢地,寶寶就會分辨出媽媽所叫的妞妞是她自己。只要有人叫妞妞就是在叫她,她就會有所回應。當媽媽叫寶寶的名字,寶寶有所回應時,這時寶寶就是真正知道自己的名字了。但這時寶寶還不會分辨人稱代詞,也不理解人稱代詞。比如,你跟寶寶說:把皮球給我,如果媽媽不配合手勢,指著自己,寶寶就不知道把皮球送到媽媽手中。寶寶更不會轉換人稱代詞,如果你對寶寶說:你想喝奶嗎?寶寶不知道你就是指他自己,他絕不會把轉換成



寶寶開始學會用袖口抹鼻涕


這常常被父母認為是不講衛生,這是對寶寶的誤解。在這以前,即使寶寶流鼻涕了,也沒有什麼感覺,不會用袖口去擦鼻涕,因為寶寶還沒有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。如果鼻塞了,會因為呼吸不通暢而哭鬧,因為寶寶還不會自己清理鼻道。現在,寶寶開始學習自己動手解決問題,當有鼻涕流出來時,就會用袖口去擦,這是寶寶有了新能力,媽媽不應該訓斥寶寶,而是應該表揚才對。當然,讓寶寶用袖口擦鼻涕不是最好的選擇,給寶寶衣服前別一個小手帕,告訴寶寶,一旦有鼻涕流出,就用這個小手帕擦鼻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g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