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歲5個月-16~17個月寶寶的能力培養關鍵期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寶寶能力清單
(1)媽媽把飯端到寶寶面前,寶寶能夠自己拿起小勺吃飯,並端著杯子喝水,用小碗喝湯。
(2)能夠快速地把小朋友手中的東西搶到自己手中,還可能勇敢地搶比自己大的寶寶手中的東西,這可不是“強盜”的表現。
(3)能牽著爸爸媽媽的手上樓梯;會推東西往前走,尤其愛推著嬰兒車走,和跑一樣快。
(4)能與爸爸媽媽一起玩扔球的游戲,上個月扔球時還總是要往前摔,球只能扔在自己腳下,這個月的寶寶已經能站穩了,球也能扔出去一米遠了。
(5)能分清前後方向,媽媽說在前面,寶寶會朝前走,或向前看;媽媽說在後面,寶寶會轉過頭去,或轉過身去;但還不能分清左右,對東南西北沒有任何概念。
(6)能說出自己的名字。
(7)如果媽媽讓寶寶坐便盆,寶寶能夠聽懂媽媽的話,會乖乖地坐到便盆上。
(8)看著書上的實物圖片,能和現實生活中相同的實物聯系起來,並指給媽媽看。
(9)能辨別簡單的形狀,如圓形、方形和三角形。
(10)能從照片中找出爸爸媽媽,有的寶寶也能找到自己。
(11)對爸爸媽媽的責備和批評表示不滿,比如撅起小嘴、尖叫等。見到生人有害羞的表情可能會藏在媽媽的身後,探出頭來觀察陌生人。
(12)有了自己的決定。比如想到戶外去玩就會拿上小帽子,拽著媽媽向門口走。
(13)如果媽媽給寶寶準備一個漂亮的小尿盆,寶寶會自己用尿盆接尿,並樂此不疲。
(14)能自己摘帽子,脫鞋子,但不會解鞋帶和繫鞋帶。
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關鍵期
寶寶要追求獨立自主,父母卻要給寶寶指引方向,並設置一些限制,因此寶寶與父母之間難免會發生衝突。父母和寶寶建立良好的關系,是寶寶學會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。從父母對他的態度上,寶寶學會如何對待他周圍的人。在寶寶成長的過程中,父母的言談舉止,為人處世,時刻影響著寶寶,對寶寶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。如果父母言行不一,寶寶就會無所適從。寶寶正處在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關鍵期,這時父母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讓父母興奮又疲勞的年齡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會走的寶寶要把屋內的每個角落都觀摩到,什麼都想看,什麼都想摸,什麼都想嘗試。床頭櫃中的東西一件件被寶寶拿到外面,丟了滿地。如果寶寶可以夠到書架,他會把書一本本拿下來。寶寶“搞破壞”確實有一套,讓他復原可就沒那麼容易了。他可能也想把拿出的東西再往回放,但一般都是越弄越亂。如果父母要保持家裡整潔,那就會累得精疲力竭。父母不想給自己壓力,就要學會欣賞寶寶的傑作,盡管房間不那麼整潔乾淨,也應樂在其中。寶寶不搗亂,不折騰,就不能長本事。
到處“游蕩”
一歲多的寶寶,常常喜歡毫無目的地四處“游蕩”。因為寶寶有了自己的主見,想自主做點事情,可寶寶還實現不了自己的“心願”。寶寶能做的事情畢竟有限,只好四處游蕩,尋找機會,做自己能做的事。媽媽可別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寶寶,寶寶所做的常常是媽媽反對的。媽媽的原則是該做的才讓寶寶做,寶寶的原則是能做的就去做。如果媽媽以這樣的標準限制寶寶,寶寶的能力怎麼提高呢?媽媽要改變原則:只要對寶寶不構成危險的,就讓寶寶去做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1歲5個月寶寶的智力與潛能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說出簡短句
一歲五個月的女寶寶,40%以上都能把詞組合成簡短的句子,並說出來;而男寶寶,可能只有20%擁有這個能力。在語言能力的發展上,男孩、女孩存在著顯著的差異,同性寶寶間也存在個體差異。有的寶寶可能早在幾個月前,就能說出10個以上的簡單句子,有的寶寶直到現在可能只會說出幾個簡單句,或只是使用單字表達意思。到了這個月齡,如果寶寶一個字還不會說,就應該看醫生了。
理解物品的歸屬
16、7個月的寶寶開始理解物品的歸屬,並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。比如,當寶寶看到媽媽的鞋子和爸爸的帽子時,會說出“媽媽鞋”和“爸爸帽”。看到娃娃穿的漂亮衣服時,會說出“娃娃衣”。寶寶還會提起他曾經看到的東西、人、動物和某個事件。如父母帶寶寶去動物園游玩時,看到過海豚表演,寶寶可能會在某一天突然對媽媽說“海豚(頂)球”,盡管寶寶還不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他的意思,但是媽媽能夠理解寶寶說出的這些不連貫字詞的意思。語言離不開生活,寶寶就是在分分秒秒的生活中學習母語的。
說出自己的名字
寶寶不再說“吃果果”“喝水”“尿濕濕”等沒有主語的詞語了,而是開始使用簡單的短句,“妞妞吃果果”“妞妞喝水”“妞妞尿濕濕”。主詞、動詞、受詞都全了。當寶寶能夠說出自己的名字時,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進步,也是認識自己的開始。寶寶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存在,當沒有人在身邊時,不再像原來那樣,見不到媽媽就大哭。
對上下、內外、前後關係的理解
一歲五個月的寶寶,對諸如“在裡面、在上面”等空間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,但還不能運用,這需要寶寶有空間想像力。媽媽可以把蘋果放到衣袋裡,問:“寶寶吃蘋果嗎?”當寶寶說吃時,媽媽就指指衣袋:“在媽媽的衣袋裡。”如果寶寶去衣袋中掏,寶寶就理解了“在……裡”的概念。同樣,也可用這樣的方式,讓寶寶理解“在……上”“在……下”的空間概念。
通過看,認識物體的特性
最初,寶寶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同樣意義的,僅僅是印刻在寶寶的視網膜上,被記憶到大腦中的影像。後來,寶寶記住了他所看到的物體的名稱,把他所看到的物體與抽像的名稱聯係在一起;再後來,寶寶不但知道他看到的物體叫什麼,還知道這個物體是做什麼用的。這時,寶寶的視覺、聽覺和思維相互配合,使得寶寶初步具備了認知事物的能力。寶寶不但認識了物體的外觀,知道它叫什麼,是做什麼的,還逐漸開始認識物體的本質。比如能夠分辨出玻璃和木頭是兩種不同的物質,玻璃摔到地上會碎,而木頭摔到地上不會碎。接下來,寶寶就開始動腦筋,琢磨所觀察到的事物或現像。比如看電視,為什麼能夠看到電視中的人,為什麼能夠聽到電視中的人說話,卻摸不著那個人;為什麼電視中的人不會抱他;為什麼他不能把電視中的大蘋果拿過來吃……寶寶就是這樣一步步發展起來,學會思考,發現新的問題。
視覺追蹤
如果媽媽不想讓寶寶拿到某種物品,就不要把它放到寶寶可以看到的地方,包括寶寶可以夠到的地方。因為這個月齡段的寶寶已經會打開抽屜,拉開櫥門,掀起布簾,打開瓶蓋,挪動他能夠挪動的物體,甚至還會借助小凳子增加自己的高度,去夠放在高處的東西。當媽媽發現寶寶拿了不允許拿的東西時,可能會轉移東西存放的地點,可不要在寶寶眼皮底下轉移。因為,無論你轉移的路線怎樣曲折復雜,寶寶都能尋蹤找出來,這就是寶寶的視覺追蹤能力。
開始注意自己的身體
一歲五個月的寶寶,已經開始認識自己身體的某些功能了,如耳朵是用來聽故事的。但是,寶寶還不能抽像地理解為什麼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。如果你告訴寶寶,嘴巴是用來說話和吃飯的,寶寶並不能完全理解。但如果你告訴寶寶嘴巴可以叫媽媽,嘴巴可以喝奶,寶寶是很容易理解的。所以,媽媽和寶寶說話,開發寶寶智力時,不可過度。當寶寶還沒有達到那個時期的成熟度時,過早地開發會擾亂寶寶整體有序的發育過程。
對物品的區分能力
一歲五個月的寶寶對物品的區分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,不但能夠區分大部分同類物品,還能區分相近物品,如寶寶知道碗、勺子和水壺是廚房裡的物品,它們都屬於餐具。寶寶不但會把鞋子放在一起,還知道鞋墊是放在鞋子裡的,襪子、鞋子和鞋墊關係密切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如何面對“寶寶不合群”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如何面對寶寶的無理要求
一歲多的寶寶,常常會有無理要求,或者是無理行為。媽媽們認為,最好不要輕易答應寶寶的無理要求,不要受到寶寶的要挾,否則就等於縱容寶寶成為一個不明事理、任性、不可理喻的壞寶寶。如寶寶有想去月球上的“無理要求”,爸爸媽媽應該盡量用寶寶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寶寶,太空人能夠到月亮上去,等寶寶長大了,做一名太空人就可以飛到月球上去了。寶寶或許聽不懂媽媽的話,但這會在寶寶幼小的心靈中打下烙印,慢慢地,“當太空人能登上月球”就可能成為寶寶的夢想。媽媽以這樣的心態面對寶寶的“無理要求”,和寶寶的對峙就會少很多,寶寶的好奇心也就不會被壓抑下去,寶寶們就會成為有巨大創新能力的開拓者。
如何面對寶寶不合群
到了這個月齡,有的寶寶開始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,有的卻仍然喜歡獨自玩耍。有的和小朋友在一起時,可能還會對小朋友發起攻擊,面對受到攻擊而哭泣的小朋友,無動於衷。這是不是寶寶有攻擊性且內心冷漠呢?寶寶與小朋友最初的交往,大多是圍繞著玩具和某樣東西展開的,對小朋友本身並不感興趣。這時的寶寶仍然喜歡和父母在一起,把父母當作最好的伙伴。寶寶和哪個小朋友玩耍,不是主觀選擇的,其他小朋友和寶寶玩耍也不是主觀選擇的,吸引雙方在一起玩耍的媒介,往往是某個他們共同感興趣的玩具。既然寶寶不把小朋友作為交往的主體,當然對小朋友就不會關心了,甚至還會因為小朋友占有他喜歡的玩具而發起進攻。這麼大的寶寶對東西的歸屬權還不理解,在寶寶眼裡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。
自我與分享
當寶寶意識到“自我”時,說得最多的是“我的”。不能認為這是寶寶自私的表現,這是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現像。媽媽要知道,分享不是寶寶與生俱來的,爸爸媽媽要有意識地讓寶寶學會分享,讓寶寶從分享中得到快樂。比如,爸爸給媽媽削一個蘋果,媽媽說我們一起吃吧,爸爸把蘋果一分為三。媽媽說蘋果好甜呀,爸爸說你買的蘋果真好,寶寶也一同快樂品嘗,三個人共同分享吃蘋果的快樂。還有很多這樣的分享,爸爸媽媽給寶寶做出示範,讓寶寶體會到快樂。只有自我,沒有他人的人是自私的。但沒有自我的人,是沒有自信心的人,是容易產生怨氣的人。所以,媽媽既不要打擊寶寶的自我意識,又要積極地引導寶寶學會尊重他人,學會分享快樂。分享不是寶寶自發的行為,需要父母去引導。培養寶寶健全的人格,爸爸媽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。
面對發脾氣的寶寶
寶寶對外界事物已經有了粗淺的認識,也有了最初的內心感受能力,並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。但因受自身行為能力的限制,常常因為不能夠實現某些想法感到沮喪。寶寶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,也體會到挫敗感。當寶寶處於這種狀態時,就會通過發脾氣來緩解內心的壓力。比如寶寶要用積木搭建一棟他想像中的大樓,但由於技巧不足,無論怎樣努力,都不能搭成,所以寶寶就會把積木扔得滿地,並發出憤怒的喊叫。
寶寶發脾氣時,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冷靜、平和的心態,等寶寶脾氣過了,再耐心地詢問寶寶發脾氣的原因。用寶寶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勸導,並明確地告訴寶寶,發脾氣本身是錯誤的。培養寶寶遇到問題有效溝通的能力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父母要有極大的耐心,應對處於執拗期的寶寶。
與寶寶建立溝通的橋梁
寶寶有了自我主張,越來越有主意了,開始喜歡別人聽從自己的安排。能夠獨立行走和自由運動,給寶寶創造了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利條件。而另一方面,隨著寶寶的長大,父母對寶寶的期望值提高了,開始不能容忍寶寶犯錯,這就使得父母和寶寶之間產生矛盾。因此,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機制,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節。因為對流動著的水感興趣,寶寶在水龍頭下沒完沒了地洗手,袖子濕了,水灑滿一地,寶寶全然不在乎,完全沉浸在玩水的快樂之中。這時,如果媽媽試圖用語言來阻止寶寶玩水,恐怕沒有任何效果。如果硬是把寶寶抱離現場,可能會導致寶寶哭鬧。如何與寶寶進行有效的溝通呢?轉移寶寶的興趣點,用寶寶更感興趣的事物把寶寶引離現場。當寶寶能夠放棄玩水時,再和寶寶進行交流,告訴寶寶不能讓水這樣白白地流走,否則,沒有水了,還怎麼給寶寶洗澡、燒水做飯呢。
尊重但不溺愛不放縱
寶寶就像小樹苗,是需要修剪的。我並不反對對寶寶施以適當的教育,我所反對的是對寶寶施以不適當的教育,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對寶寶施以強制性的教育。不能因為自己是父母,就不需要理解寶寶、尊重寶寶了。小樹之所以能夠長成大樹,靠的是土地提供的營養和水分,還有太陽提供的光照,而不僅僅是靠修剪。如果修剪不當,也會傷害小樹。因此,當你決定“修剪”寶寶時,首先要思考一下:你理解寶寶嗎?你是否了解此年齡段寶寶的特點?你是否試圖走進寶寶的內心世界?只有先去了解寶寶,才能有資格教育寶寶。否則,你與寶寶的距離將拉得越來越遠。當你發現這個距離時,可能為時已晚,一切都不可從頭再來,因為寶寶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。有些父母可能認為,3歲以內的寶寶似乎不存在這樣的問題。不是的,我在工作中,經常接觸到一些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問題。在給寶寶們做心理輔導時,我發現,很多寶寶的心理問題都可追溯到幼時的養育經歷。如果爸爸媽媽從一開始就注意到這一點,從一開始就知道怎麼做,就不會發生後來的問題。但爸爸媽媽大都表現出無奈,更覺得自己無辜:為寶寶付出了巨大的艱辛,到頭來換取的是心理不健康的寶寶,真是有冤無處申呀。
留言列表